Music for you...

Monday, May 16, 2011

历史见证- 为国为民为子孙

朱元璋以一生不懈的努力与决心,成功地推翻了蒙古元朝,造就了一个新的朝代,汉族明朝。谁会想到,一个出身在贫穷的农户里,后来年幼父母双亡,为了求生到寺庙里当和尚的年轻人,能几经人间炼狱的考验,终于登上了一国九五之尊的最高地位。

当上了皇帝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方针 ,使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希望。这时,国家开始繁荣昌盛,人们在安定的社会里生活,开始对未来有了梦想与希望。

这时的朱元璋呢?他又开始烦恼了。他开始担心如何能维持他辛辛苦苦所得到的江山。他不是一个容易相信别人的君主。在他的眼里,他只能相信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他把兵权都分配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封他们为藩王,把他们分配到各地去镇守重镇与边疆,以保全朱家的天下。为了确保他的后代能世世代代,稳稳地 坐在龙椅上,他开始“清除”那些他觉得会对子孙不利的能臣与勇将。杀的杀,贬的贬。他精心地计划着,为了就是能为他的子子孙孙铺平道路,安安稳稳地做他们的皇帝。

但历史证明,他打的是如意算盘。太子朱标不幸去世后,他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登基后,在他身边谋臣的劝说下,开始“削藩”,把对他皇位构成威胁的“叔叔”们,一一地铲除。可是,他打的也是如意算盘。后来,他一心想灭的燕王,朱棣,反而以靖难之役的名义,把自己的皇位给夺了过去。而朱允炆在朱棣成功地攻进京城时,放火焚烧了宫殿,以身殉国。他的生死也因为找不到他的尸首而成了千古之迷。

这一切的发展,我看是朱元璋所料不到的。他处心积虑地谋略,以为他所布置的一切能万无一失。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子孙会这么快的为了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

说到这里,我感触良多。所谓的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人有能力控制的,就只能局限在自己掌权或还活着时所能做的一切。在自己放权或撒手归西之后,你的子孙们怎样去“发扬” 或 “糟蹋” 你所留下来的事业,就得靠他们自己的造化了。朱元璋的顾虑是出致于他对人民与家人的爱护与关怀,希望他们能在他死后继续地安居乐业。可是,后来局势的变化是他不能了解与控制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把事业托付给子孙,给他们完全的权力去管理事业也何尝不是一个能让他们磨练的好机会。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得理智地做出判断去化解种种的问题。经过现实生活的各种亲身考验后,才能领悟到守业的艰辛,这何尝也不是为他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朱允炆,登上皇位时,只不过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青小伙子。他缺乏的,正是他叔叔,朱棣经过连年战乱里所累积的宝贵“社会”经验。在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彻底地输掉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相反的,朱棣在这场斗争中,以自己的能力争取了自己一向来,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大明的皇位。历史也证明了,他也其实是一位好皇帝,为人民开拓了“永乐盛世”,以不屈不饶的精神,一生为人民贡献。他对待对手的残酷,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还有,在社会迅速地发展与价值观不断的演变下,新的一代所追求的目标与上一代所拥有的成果,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时势的转变而对一向处理事务的方针做出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尤其是现在,在这科技与通讯发达的社会里,一切都讲究做事要快而准的办事效率。如果一味地以“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态度去处理事务的话,那就极有可能会错失许多良机。朱棣,永乐年间,派了郑和下西洋,为了就是开拓明朝帝国的海域,对外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在当时,这样做其实是违反了明朝始祖,朱元璋不对外开放的政策。当时的文武百官,大多都反对他的决定。可是,在朱棣眼里,要使大明繁荣昌盛,这样做是必要的。历史也证明了他英明独断的理国之道,是正确的。当他决定把大都从南京迁移到北京时也遭受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可是,他还是一意孤行,完成了把大都建立在北京的愿望。历史又证明了他精明果断的决定,为中国人民留下了一座千古不朽的历史古迹,北京故宫。如果朱棣,墨守成规,一味的按照祖训治理国家,那我们还能看到在永乐年间所创造的盛势吗?

当朱棣,巩固了大明的江山,把大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时代时,他也这时开始烦恼了。烦恼什么呢?和他父皇,朱元璋一样,他开始烦恼大明是否能继续繁荣地发展下去,他的子孙能否安稳地保住朱家的江山。大家的老毛病又犯了!这也其实是无可厚非的。要了解到,一个人一生所拼出来的事业,无疑地,也希望能把它顺利地交给子孙,为下一代做出一点贡献。可是,朱元璋与朱棣再英明神武也料不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做了再多的防备,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不能完全抵制将来的种种变数。

在这浩瀚的宇宙里,一个人的存在是多么的渺小,一个人能改变未来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一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尽力去做自己得做的事,求个问心无愧就足够了。未来会怎么样,就让下一代去担心吧,自己是管不来的!历史其实是最好的见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